"中国-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"举办时间:2005年2月 贸易展举办时间:2005年2月
当前位置: 主页 >  企业家大会 >  正文

携手合作,共同发展
2005-01-09 11:33
  “中国-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”即将于2005年2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。届时,中国及加勒比各国政府将参加论坛,这是一次高级别的聚会,将成为“促进合作,共同发展”的史无前例的历史性盛会。
  中国与加勒比各国均属发展中国家,有着共同的利益,经济贸易方面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,在长期交往中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
  目前,中国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,人口虽然在低位增长,但2020~2030年将达到最高峰值15亿以上,经济总量GDP值将达到60~70万亿元人民币,人均GDP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,达5000美元,国民经济的发展,人口的增加,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对铁、铜、铝、镍等矿产品资源的消费量将大幅度增加,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。
 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是中国经营金属矿产品的资源性企业,半个多世纪以来,一直发挥着中国金属矿产品进出口的主渠道的作用,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近年来,中国五矿集团公司适时进行一系列战略调整,使自己更加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导向,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。战略调整之一是将整个集团的业务划分为钢铁、有色金属原材料综合、金融、房地产六大板块,在这六个方面重点发展。由于实施了符合公司实际的发展的战略,企业规模迅速增大。目前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经营矿产和金属的资源性企业。目前,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矿产金属贸易额全国第一,经营额及总资产在全国金属、矿产企业中排行第二,在全国超大型国有企业中排名第十五位。
 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:致力于中国稀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,为国内的冶炼厂提供稳定和可靠的资源保障和增值服务。为发挥集团公司在有色金属资源方面的经营优势,中国
  五矿集团对其有色板块进行重组,由其作为主发起人,与几家企业共同成立了五矿金属股份有限公司(CMN),致力于有色金属资源的开发和经营。目前已经取得了可喜成果:已经形成年200万吨优质氧化铝的稳定供应能力;通过长期合同,为国内提供电解铜和铜精矿,市场份额分别占到15%和50%。大家都晓得,世界上的钨、锑和稀土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国,在这些优势资源方面,CMN进行了一系列整合,初步形成了钨、锑金属从初级产品到终端产品的产业链延伸,使其价值得到回归,高技术含量产品相应提高,进一步巩固了其具有优势的市场地位。目前,CMN在钨、锑、稀土资源的市场份额方面,有着绝对优势,是这些产品出口最主要的渠道。
  在过去的几年间,中国五矿为贯彻国家的“走出去”战略方针,结合自身实际情况,提出了“掌控关键资源,提供增值服务,建立网络营销”的战略,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,开展产业化、集约化、规模化的跨国生产和经营。逐步朝大型跨国公司的方向迈进。其中,在与加勒比海诸国间的经贸合作的进程中,由小到大,取得了重大的突破。2004年,我司与古巴镍铁的合作开发框架协议的签订,标志着中国-古巴在矿业开发,合资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此项目的建立,将为我国庞大的镍资源消费提供了保障。我司与牙买加每年的氧化铝进口业务2004年达到20万吨,规模正在不断扩大,目前正在洽谈合资开发年产300万吨铝矾土的合作项目,在合资建厂及产品深加工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。我司还与委内瑞拉,就每年采购50万吨煤炭达成了协议,…。所有这些运作,体现出中国五矿集团的向“资源型企业”转型的战略规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。
  我们深知,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,离不开国际矿产资源的支撑;同时,中国优势的资源,只有在国际市场上,才能得到价值的真正体现。在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里,任何一员都不能游离于国际大家庭而独立生存和发展。
  我们的战略目标就是更好地发挥自身内外客户广泛、信誉优良、熟悉业内情况、了解国家政策导向、与政府部门多年合作经验等诸多优势,按照“专业、信誉、创新、合作”的企业文化,打造一支富有经验、素质过硬的员工队伍,起到连接国内合作的外桥梁作用,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客户的合作伙伴,达到共同发展、共同繁荣的目的。
  由于中国五矿集团在行业中有诸如人才、信息、市场研发、资金、经验的诸多优势,以及其全心全意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经营理念,加之其对国内外市场客户的深刻了解,正越来越成为广大国内外客户的合作首选。
  我们的宗旨是,成为国内外业内人士可信赖的伙伴,成为金属矿产资源的可靠提供者。
  此次“论坛”的召开,标志着中国与加勒比各国间的合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,中国五矿将充分利用“论坛”这一良好的契机,积极参与本次活动,并愿与加勒比各国企业在平等互利,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,积极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及空间。中国五矿衷心希望与加勒比各国企业携手并进,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文章类型:         内容分类:



 发表评论:    笔名:    查看用户评论

查看用户评论】 【推荐给朋友】 【 】 【打印

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:
1、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“文章类型:原创”的所有作品,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:“文章来源:商务部网站”。
2、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“文章类型:转载”、“文章类型:编译”、“文章类型:摘编”的所有作品,均转载、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,转载、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,并自负法律责任。